中心新聞

兩名師訪澳講學,分享中醫經方應用經驗

20171021日上午,兩岸四地中醫藥科技合作中心於澳門科技大學舉辦了一場中醫藥名師大講堂。講座由學院副院長周華教授主持,邀請了內地知名的中醫藥專家傅延齡教授和史欣德教授進行了題為從經方看中藥臨床用量及量效關係經方臨證心法:以味選方的專題講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台港澳中醫藥交流合作中心廖寧處長、科大醫院副院長莫蕙教授、澳門中醫藥保健康復學會理事長馬凱旋醫生、本澳的中醫生、澳門科技大學中醫藥學院的學生和老師、社會人士共60餘人參加了活動。兩位教授以病例入手,深入淺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中醫經方的臨床用藥劑量和選方方法進行了詳細講解,在座人士紛紛提問求教,氣氛非常熱烈,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

參會嘉賓合影(左起:馬凱旋、莫蕙、史欣德、傅延齡、廖寧、周華)

 

傅延齡教授發表演說

 

傅延齡為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傅教授出生于中醫世家,長期從事中醫臨床、科研及教學達30多年,曾主持多項國家級、部級科研課題,發表論文150多篇,編寫出版醫學論著50多部,是國家級中醫學術繼承人。

 

講座上,傅教授從經方劑量的歷史考證、經方劑量不統一的多重影響因素入手,對經方劑量與現代中藥劑量的關係進行了探討。根據歷史學家和中醫藥學家的研究和考證發現,歷代文獻所記載的用藥劑量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各種古籍中記載的“1分別相當於現代的1~16.8g,這對臨床用藥劑量的把握有很大的難度。他認為應當重視經方藥量的深入研究,以促進臨床療效的提高。

史欣德教授發表演說

 

史欣德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研究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開發交流中心名老中醫學術傳承臨床基地特聘專家。長期從事中醫方劑文獻研究、教學與臨床工作,曾任江蘇省中醫學會肺系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國家教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史文獻重點學科方劑文獻方向學術帶頭人。

 

史教授強調臨床診察要細,要善於抓住疾病的關鍵點,即致病之本,同時找出最對證的處方,並因證因人因時調整用藥,即方證對應。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史教授發現當五臟功能發生異常時,人體對五味的好惡也會有相應的改變,反映在味覺上表現為由好變惡,或由惡變好。若從中醫角度看,實際是一種自救的本能反應,史教授因此而受到啟發,以中醫藥四氣五味的藥性理論,總結出方證對應,以藥測證,以味選方的臨證選方方法。史教授又列舉了多個典型病例,供聽眾學習參考。

 

整場講座氣氛活躍,參會者踴躍發言提問。聽取講座後,有醫生表示受益匪淺,對其臨床工作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希望今後能舉辦更多類似講座。本次活動是“第二十二屆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覽MIF)健康產業展”的配套活動,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台港澳中醫藥交流合作中心協辦,澳門科技大學中醫藥學院承辦,活動獲得澳門基金會的大力支持。

 

主講嘉賓與部份參會者合影